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發現紅菇難栽培的潛在原因
據胡惠萍正高級工程師介紹,大型真菌測定高質量基因組常規的研究方法是用其單核菌絲,紅菇是一個共生菌,迄今為止沒有分離到菌絲,若采用新鮮子實體測定其基因組難度很大。研究團隊通過對華南地區的紅菇資源進行調查和鑒定,獲得了準確的灰肉紅菇子實體,提取出高質量基因組DNA并運用二代和三代測序技術對灰肉紅菇基因組進行測序,然后進行高通量測序數據的從頭組裝,并利用GeneMark-ES、BLAST、CAZy等數據庫進行功能基因注釋?;诓煌瑺I養型真菌的單拷貝基因構建了系統發育樹,將四個代表性物種與灰肉紅菇進行了比較基因組學分析。
通過研究分析發現,灰肉紅菇的碳水化合物水解酶的分布與其他菌根真菌如松茸和牛肝菌相似,而數量和種類較腐生菌而言偏少,特別是碳水化合物結合模塊(CBMs)和碳水化合物酯酶(CEs),這可能是其難以利用人工碳源培養基完成生長的潛在原因。在灰肉紅菇中未發現存在與菌根誘導相關的小型分泌蛋白 (MiSSPs),這表明在灰肉紅菇中可能存在一些與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特殊效應蛋白。該研究結果為大型真菌特別是菌根型真菌的營養生態進化研究提供了基因數據支持,為下一步篩選灰肉紅菇可利用的營養源奠定基礎。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16/j.gene.2021.145996
附件下載: